伊就親像海鳥遐爾仔愛這片湖
有一工,一个查甫囡仔出現,
看著這个查某囡仔
伊感覺無聊無代誌通作
就將查某囡仔刣死,
就親像迄隻海鳥同款......
西方經典在地改編 觸發最深刻的情感共鳴
《海鷗》是台南人劇團備受讚譽的「西方經典台語翻譯演出計劃」的第七部作品,
也是藝術總監呂柏伸首度嘗試「在地移植」的改編手法,
為此,特邀新銳劇作家許正平將本劇的時空背景
移植至台灣日據時代的1920~40年代,
並挪借台灣本土的表演元素,
希冀讓這個新創的《海鷗》文本
能與當代台灣觀眾有更多對話的空間,
進而引發其共鳴與感動。
混搭的表演形式 突顯契訶夫獨特的喜劇味道
契訶夫的《海鷗》最大的趣味並不在於其故事情節,因為故事本身相當平淡,
但劇中那些微妙的、寓意深遠和令人回味無窮的對話,
讓情節整個被心理氣氛給取代了。
激情不是反映在動作和話語中,
而是反映在角色內心深處,觀眾不是被劇情所感動,
而是被角色的情感的悄然發展所深深吸引。
為此,這次的演出將力求「外現」(externalize)
這股所謂的「契可夫式的心理氣氛」(the theatre of mood) ,
透過混搭的表演形式─除了搬演此劇常見的心理寫實表演外,
也將運用誇張非寫實的肢體劇場表演來搬演此劇,
藉以強烈真實表現劇中人物內心苦悶、欲望、牢騷、絕望、激情等,
從而彰顯劇作家為本劇所設定的基調─「四幕喜劇」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